新疆农业大学“ 化学 ”学科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703 2024年修订)
一、学科简介
化学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疆农业大学化学专业自1952年原八一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教研室成立,经过长期发展,于2019年获批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学科紧密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形成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二级学科方向,尤其在生物质功能材料、环境污染物分析和天然产物化学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现有校内导师29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1名,高级职称比例51.72%,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2.76%。教师队伍中包括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自治区天山英才3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3人,以及“天池计划”引进博士人才12人。学位点建有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疆分中心、地质碳储与资源低碳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疆分中心、新疆节能减排化工重点实验室、新疆农业化学与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新疆生物质绿色化工与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工程分中心两个、省级平台一个、校级重点平台两个,科研用房5000多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学科注重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与中粮屯河、慧尔集团、自治区药检院、维吾尔药业、莱沃集团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近五年来,学生累计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21人,获得优秀学位论文6篇,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化学基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化学科学研究或解决化学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知识
基础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政治知识、有关科学研究的哲学知识;与本学科方向相关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高等无机化学、分子光谱学、高等有机化学、先进材料化学、高等分离分析、天然产物化学等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学科的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
工具性知识(包括实验知识):一门外国语、资料检索知识、化合物合成、分离与提纯、结构分析等知识。
2、素质
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具有敬业精神。
3、能力
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运用校图书馆数据库进行电子文献检索,熟悉电子文献传递。评价和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能力,化合物合成、分离提纯与结构分析、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本学科实验技能扎实,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开展与相关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及专业软件,具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数据库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学科方向
该学科在化学化工传统领域深入开展工作,并结合农业、材料、环境、生物等相关学科拓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如下3个:
1.无机化学。围绕新疆农业生物质、农田废弃物、无机矿产等资源化综合利用为主要研究方向,聚焦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复合功能材料和天然大分子智能材料等方面开展新技术创新。结合新疆特色生物质原料、无机矿产资源、农业畜牧资源的功能性开发,关注智能响应型化学肥料、农药控释剂、农业工程材料、功能型薄膜等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推动光电功能材料、新型催化剂、纳米科学等新型理论的发展。以新疆环境治理与利用中的无机材料和特色碳材料为研究重点,通过新型化合物制备为导向,推动新技术与新理论开发。
2.分析化学。围绕新疆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环境治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开发中的分析化学问题,以新疆特色动植物资源及农业废弃物功能成分挖掘和高值化利用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以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对象,聚焦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变化途径及演变机理为重点,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探索环境中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探讨有效控制化学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以新疆特色农产品安全为研究内容,探讨污染物的量效作用对农产品的影响,促进食品安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有机化学。以新疆特色生物资源为对象,以生物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为主线,融合合成化学、生物学技术,重点开发适用于农业、医药、食品领域的功能化学品。通过计算化学方法设计有机功能分子,从微观角度阐明功能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规律与机制,探讨其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以新疆农业发展与精细化工行业的需求为重点,设计合成有机化合物分子,探讨绿色过程有机化学基础理论,促进有机化合物在农业领域中的开发应用。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自学与教师授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2.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为第一责任人。鼓励实行导师指导团队共同培养模式。导师(指导团队)不仅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还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学科平台课、学科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五类和补修课程。本学科总学分要求为33学分,包含课程学分26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其中,课程一般16个学时计1学分。选修课一般由学生选修,导师同意。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体系组成如下表
表 1:课程体系构成
总学分 | 课程学习 | 必修环节 | ||||||||||
学位课≧20分 | 非学位课≧6分 | |||||||||||
≧32分 | 公共学位课 | 学科 平台课 | 学科方向课 | 公共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个人培养计划 | 文献阅读 | 开题报告 | 实践活动 | 学术活动 | 中期考核 | 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答辩 |
8学分 | 6学分 | 6学分 | ≧2分 | ≧4分 | / | 1 | 2 | 1 | 1 | 2 | / |
(一)课程设计与学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需获得总学分不少于 33 学分,其中学位课 20 学分,选修课不少于 6 学分。其中,通过大学英语六级425分及以上,或雅思5分及以上,或托福总分80分及以上,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及以上,或WSK(PETS-5)考试合格,或新GRE总分成绩315分及以上者免修《硕士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表 1:硕士生课程设置结构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教学 方式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 | 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2 | 课堂讲授 | 考试 | 必修8学分 |
2 |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 64 | 4 | 2 | 课堂讲授 | 考试 | |||
3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2 | 课堂讲授 | 考试 | |||
4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18 | 1 | 2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学科平台课 | 5 | 高等无机化学 | 32 | 2 | 1 | 课堂讲授 | 考试 | 必修6学分 | |
6 | 分子光谱学 | 32 | 2 | 1 | 课堂讲授 | 考试 | |||
7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1 | 课堂讲授 | 考试 | |||
专业基础课 | 8 | 先进材料化学 | 32 | 2 | 1 | 课堂讲授 | 考试 |
| |
9 | 高等分离分析 | 32 | 2 | 1 | 课堂讲授 | 考试 |
| ||
10 | 天然产物化学 | 32 | 2 | 1 | 课堂讲授 | 考试 |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选修课 | 11 |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 16 | 1 | 1、2 | 线上课程 | 考试 | 必选 |
12 | 工程伦理课 | 16 | 1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必选 | ||
13 | 师资硬笔行楷 | 32 | 2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
14 | 体育 | 32 | 2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
15 | 葡萄酒背后的文化与科学 | 16 | 1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
专业选修课 | 16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16 | 1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任选,至少选修4学分 | |
17 | 环境化学 | 16 | 1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18 | 计算化学 | 16 | 1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19 | 功能高分子材料 | 16 | 1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20 | 生物有机化学 | 16 | 1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21 | 药物分析 | 16 | 1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补修 课程 | 22 | 有机化学 | 24 | 1.5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 |
23 | 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 24 | 1.5 | 1 | 课堂讲授 | 考查 |
(二)必修环节
研究生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文献阅读、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答辩等方面。
1.入学教育
研究生在入学后,必须参加学校与学院组织的入学教育,深入了解校情、院情以及本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基本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学习学风与安全教育。
2.个人培养计划制定
研究生入学后两周内,在导师或者导师组指导下,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个人特点等,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论文选题等内容。
3.文献阅读(1学分)
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导师或者导师组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必读书目及重要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并撰写读书报告。本学科研究生在进行开题论证前至少应阅读100篇研究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至少应撰写4篇读书报告,每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文献阅读报告需于第2学期结束前两周交导师评阅,导师须填写《研究生文献阅读考核表》写出评语及评定成绩并上交学院备案。合格者计1学分。
4.实践活动(1学分)
为了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必须参加与化学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调研、专业实践等,累计时间不少于12周(或3个月)。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完成实践报告(3000字左右),由导师负责对其实践环节的真实性进行考核评价。成绩由导师在第5学期结束前评定,审核合格后获得1学分。
5.学术交流(1学分)
学术交流是指在校内、校外公开场合做学术报告(不含课题组内部),参加国内外会议,听取学术报告及参加研讨会(不含课题组内部)。学术型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参加校级及以上学术交流会议不少于10次,在学院及以上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不少于1次;其中,参加研究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或学风建设讲座等学术报告会议不少于2次。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必须以学习体会和心得的形式展现在学术报告记录本上,并且由导师按优秀、良好和不合格定期审核,于毕业答辩前由学院教务秘书审核,参与次数不达标者,不予受理答辩申请。合格者计1学分。
6.开题报告(2学分)
研究生应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含选题背景及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可行性、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参考文献等。硕士研究生应在第3学期期末进行第一次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2学分。开题报告不通过的,3个月后方可重新申请开题。
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无法按原开题方案继续进行论文研究的,必须重新开题。多次开题不通过,按照《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并在研究生培养档案中保存。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通过至申请学位答辩的时间必须不少于1年。
7.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进入学习中期的检查,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培养环节落实、论文进展情况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中期考核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在二级学科范围或研究方向内公开进行,并由考核小组为主体进行考核评审。硕士生考核小组由3~5人组成,小组成员应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硕士生导师或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组长为在岗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在第5个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考核不通过者,3个月后方可申请重新考核;第2次考核仍未通过的,不宜继续培养者,按照《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8.学位论文预答辩及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提交论文盲审之前必须进行预答辩,预答辩要求具体按《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制度的暂行规定》执行。预答辩及盲审均通过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时各培养单位组建答辩委员会,硕士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硕士生导师专家组成,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1/3。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学位论文答辩必须经答辩委员会2/3以上委员同意通过,方可通过答辩。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论文选题
选题来源于化学各学科方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应体现化学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二)规范性要求
学位选题、形式、内容、格式等以“新疆农业大学学位论文书写规范与印制要求(分学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05)和《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等为准。
(三)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做到体例结构规范,方法科学、合理,观点明确,阐述准确、清晰,并有一定的创造性。
(1)选题来源于化学各学科方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或应用价值。
(2)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
(3)引言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应对选题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情况有清晰的论述、分析和评价。引言(包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字数一般不少于8000字。
(4)论文的正文应综合理论和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对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能在一定程度提出独立见解或有所创新,或具有一定的生产实际应用价值,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5)学位论文需体现从事一年半以上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充分体现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研究全面训练。
(6)本人的研究工作要占篇幅的70%以上,综述以及引言的原理方法叙述等部分不能超过30%的篇幅。
(四)创新性要求
主要体现在学术创新、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
(1)原理创新:学位论文应提出新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对现有化学知识体系进行扩展或深化。能够对化学领域的某个问题提供新的解释或视角,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
(2)研究方法的创新:开发或应用新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包括新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技术或计算模拟手段。创新性地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以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
(3)技术手段的创新:利用或发展新的化学分析技术、合成技术或材料制备技术,提高研究的精确度和效率。在化学实验中引入跨学科的技术,如纳米技术、结构分析技术、生物技术等,以探索新的化学现象或材料。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按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应修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准予毕业并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要求的科研创新成果,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最终答辩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未达到课程学分及培养环节要求的作肄业处理。
其中授予学位的科研成果要求:在申请学位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一)发表SCI/EI论文1篇,或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篇;
(二)授权新疆农业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申请人为第一发明人、导师为第二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人为第二发明人)的发明专利1项;
(三)获省部级创新创业比赛二等奖及以上(仅限第一完成人);
(四)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以上,或厅局级(含校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及以上,且导师排名第一,申请人排名前五。
备注说明:
(1)研究生申请学位的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必须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直接相关,且为在研究生学习年限内取得。
(2)在《新疆农业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仅其中1篇相当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
(3)发表的学术论文须以新疆农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科研获奖单位须署名新疆农业大学。
(4)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生须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论文应已正式见刊(包括网络首发),尚未见刊的学术论文需有正式录用证明并附导师签署意见的版面费缴费证明。
(5)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只认可排名前2的作者,且同一篇论文只认定一次。
(6)综述、增刊、会议论文集(包括EI收录的会议论文集)以及摘要性质的论文不得作为申请学位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