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地力夏提·阿尔肯发布时间:2025-10-11浏览次数:10

新疆农业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代码:0860    2024年修订)

 

一、类别领域简介

生物与医药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并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生物与医药融合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是国家和区域新兴战略产业。新疆具有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在民族药、合成生物学、生物质资源利用、绿色农业等产业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发展潜力。我校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是工程领域的专业性学位本学科基于国家和区域生物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瞄准生物与医药发展前沿工程技术创新已经形成了特色民族医药物质基础、生物质化学生物学转化、绿色农业化学品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本学科以产学研结合为优势、以实践教学为特色,面向生物质资源利用、特色民族药生物化工绿色农业、环境生态保护等相关行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学位点秉承新疆农业大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面向国家和区域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区域特色资源,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生物与药物领域的生产应用、科技开发、工程管理等方面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应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掌握生物与医药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担负工程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工程规划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生物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工作。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熟练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书面交流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研究方向

生物与医药学科主要围绕区域特色动植物资源与新疆独特环境生态,融合生物、化学、农业等领域技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形成了以“生物与医药+资源利用、特色民族药、绿色农药”为主的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资源利用与化学生物学转化、功能分子发现与产品开发。生物质资源利用与化学生物学转化方向围绕棉花、番茄等农业产业剩余物及区域特色生物资源,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计算科学手段,研究资源高效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的生物质处理、化学生物学催化、生物制剂、纳米生物技术、分离分析、功能材料制备及产业化利用等理论和工程技术,为解决区域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健康和环境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功能分子发现与产品开发方向围绕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中对功能化合物分子与绿色化学品的需求,应用合成生物学、医药化工、发酵工程、有机化学、现代分离分析等技术开展先导物发现、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优化与功能评价,为特色民族药、功能食品、绿色农用化学品、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等产品开发提供功能分子。同时,开展食品、药品、新材料新剂型开发过程中的分离分析技术与质量控制问题,服务自治区相关产业发展需求。

四、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全日制学制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 年(含休学)。对提前完成规定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研究生,按相关规定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五、培养方式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全日制生物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由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研究三个主要环节组成。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小组集体指导(包含校外导师)。导师小组由培养单位与实践单位导师共同组成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修读总学分应不少于 36  学分,包含课程学分 24 学分,必修环节 12 学分。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四类课程。课程一般16个学时计1学分。具体培养体系组成如下表

 

 1:培养体系构成

总学分

课程学习

必修环节

学位课12

非学位课12

32

公共学位课

领域

主干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个人培养计划

文献阅读

开题报告

专业实践

学术活动

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答辩

6学分

6学分

2

10

/

1

2

6

1

2

/

 

(一)课程设计与学分

课程学习需获得总学分不少于 24  学分,其中学位课  12 学分,选修课不少于   12 学分。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研究生,均须补修攻读学科的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门,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计入学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425分及以上,或雅思5分及以上,或托福总分80分及以上,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及以上,或WSK(PETS-5)考试合格,或新GRE总分成绩315分及以上者免修《英语》课程。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课程设置结构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学位课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2

课堂讲授

考试

必修6学分

2

专业硕士英语

48

3

2

课堂讲授

考试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8

1

2

课堂讲授

考查

领域主干课

4

高级生物化学

32

2

1

课堂讲授

考试

必修6学分

5

合成生物学

32

2

1

课堂讲授

考试

6

高等有机化学

32

2

1

课堂讲授

考试

 

公共选修课

7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16

1

1

线上课程

考试

必选

8

工程伦理课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任选,至少选

1 学分

9

师资硬笔行楷

32

2

1

课堂讲授

考查

10

体育

32

2

1

课堂讲授

考查

11

葡萄酒背后的文化与科学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专业选修课

12

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及实践

32

2

1

课堂讲授

考查

任选,至少选

10 学分

13

天然产物分离与鉴定技术

32

2

1

课堂讲授

考查

14

现代波谱分析技术

32

2

1

课堂讲授

考查

15

生物催化转化技术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16

精细化学品技术与工程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17

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与实践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18

药物研发与制药工程进展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19

界面化学应用技术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20

高分子材料工程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21

生物医药产业进展实践

16

1

1

课堂讲授

考查

补修

课程

22

有机化学

24

1.5

1

课堂讲授

考查

 

23

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24

1.5

1

课堂讲授

考查

(二)必修环节

研究生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文献阅读、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答辩等方面。

1.入学教育

研究生在入学后,必须参加学校与学院组织的入学教育,深入了解校情、院情以及本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基本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学习学风与安全教育。

2.个人培养计划制定

研究生入学后两周内,在导师或者导师组指导下,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个人特点等,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论文选题等内容。

3.文献阅读(1学分)

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导师或者导师组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必读书目及重要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并撰写读书报告。研究生在进行开题论证前至少应阅读80篇相关研究领域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至少应撰写4篇本学科读书报告,每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文献阅读报告需于第2学期结束前两周交导师评阅,导师须填写《研究生文献阅读考核表》写出评语及评定成绩并上交学院备案。合格者计1学分。

4.专业实践(6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原则上应在学校或本学院、学科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或科技小院完成,由学院会同导师统一组织和选派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根据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的专业实践训练大纲,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在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开展专业实践。具有2 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 6 个月,不具有 2 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 1 年专业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向学院提交专业实践考核表,根据专业实践考核办法,校内外导师组成评审组,研究生进行集中答辩汇报,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考核评价。专业实践考核一般应在第5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合格后获得6学分。

5.学术交流(1学分)

专业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或者学科竞赛。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需参加研究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或学风建设讲座等学术报告会议不少于2次参加级及以上学术交流会议或者学科竞赛不少于10次,在学院及以上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不少于1次。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必须以学习体会和心得的形式展现在学术报告记录本上,并且由导师按优秀、良好和不合格定期审核,于毕业答辩前由学院教务秘书审核,参与次数不达标者,不予受理答辩申请。合格者计1学分。

6.开题报告(2学分)

研究生应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含选题背景及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可行性、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参考文献等。研究生应在第3学期期末进行第一次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2学分。开题报告不通过的,3个月后方可重新申请开题。

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无法按原开题方案继续进行论文研究的,必须重新开题。多次开题不通过,按照《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并在研究生培养档案中保存。研究生开题报告通过至申请学位答辩的时间必须不少于1年。

7.中期考核(2学分)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进入学习中期的检查,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培养环节落实、论文进展情况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中期考核应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公开进行,并由考核小组为主体进行考核评审。考核小组由3~5人组成,小组成员应为相关研究领域的高级职称专家组成,至少有一名校外基地导师。专业硕士研究生需在第5个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考核不通过者,3个月后方可申请重新考核;第2次考核仍未通过的,不宜继续培养者,按照《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8.学位论文预答辩及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提交论文盲审之前必须进行预答辩,预答辩要求具体按《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制度的暂行规定》执行。预答辩及盲审均通过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时各培养单位组建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应由3~5 位专家组成,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1/3。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学位论文答辩必须经答辩委员会2/3以上委员同意通过,方可通过答辩。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是培养士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与发酵工程、化学生物学及生物质资源利用等相关领域的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生物医药领域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论文形式主要包括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每种类型学位论文的选题、主要研究内容、规范性要求、实践成果展示及评鉴等各个方面要求要符合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此外,建议每位指导教师每一届专业硕士论文形式应至少涵盖两种类型,三届专业硕士论文形式应至少涵盖三种类型。

(三)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的规范性、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践应用、创新要求、论文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提出具体要求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按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应修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准予毕业并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要求的科研创新成果,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最终答辩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未达到课程学分及培养环节要求的作肄业处理。

其中授予学位的成果要求:在申请学位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获授权或已进入实质性审查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含外观设计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项;

2发表SCI/EI期刊论文1篇或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CD)论文1篇

3)获省部级创新创业比赛三等奖及以上(仅限第一完成人);

4)获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二等奖及以上(限第一完成人);

5)获省部级及以上动植物新品种、新兽药、新农药、新产品审定授权或证书(限前5名,须有导师和研究生本人);   

6)获颁布的国家、行业、团体及企业标准1项(国家、行业标准限前5名,团体和企业标准限前3名,须有导师和研究生本人);

7)决策咨询报告获地厅级及以上领导批示(限前2名,需提供署名证明文件)。

说明:1研究生申请学位的论文、专利、获奖等必须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直接相关,且为在研究生学习年限内取得。

2)发表的学术论文须以新疆农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科研获奖单位署名新疆农业大学。

3)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生须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论文应已正式见刊(包括网络首发),尚未见刊的学术论文需有正式录用证明并附导师签署意见的版面费缴费证明。

4发明专利须满足研究生为第一完成人或导师为第一完成人、研究为第二完成人;实用新型专利(含外观设计型专利)、软件著作权仅限研究生为第一完成人。

5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共同第一作者的(仅限前2人),同一篇论文只认定一次。

6综述、增刊、会议论文集(包括EI收录的会议论文集)以及摘要性质的论文不得作为申请学位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