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定攻读博士,于我而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研究生阶段结合我的研究课题后深入探索后,对知识边界与未知领域生发出的强烈渴望。备考之路,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自我较量的马拉松。时间管理是制胜关键:我制定了精细到小时的复习计划,将宏大的知识体系拆解为每日可完成的小目标,利用碎片化时间巩固专业词汇和核心概念。
择校心得上,我不仅关注学校的综合排名和专业实力,更看重研究方向的高度契合与导师的学术风格。我广泛查阅目标导师近年发表的论文、研究课题,并尝试通过邮件进行初步沟通,了解其研究理念和团队氛围。最终选择新疆农业大学的宫经伟教授,正是基于其团队在新型抗冻混凝土材料上的深厚积累与前沿探索,以及导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视与鼓励。博士生涯是深度合作,找到一位理念相合、能引领你前行的导师至关重要。
深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探索
研究生阶段是学术能力塑形的关键期。我的学习方法核心在于“主动建构”与“批判性思维”。课堂之外,我坚持精读经典文献与追踪前沿进展并重。并且将科研任务、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按优先级排序,并预留弹性时间应对突发状况,保障核心科研时间的专注与高效。
砺行:在挑战中淬炼成长
学术之路并非坦途。记忆最深的是在研二下学期,同时面临蛋白修饰改性性能检测的关键实验攻坚和论文修改的双重压力,一度感到心力交瘁。随后我重新梳理问题,将大目标分解,主动寻求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调整实验方案,利用周末和假期加班加点。那段常常与凌晨四点的月光相伴的日子,虽然疲惫,却磨砺了我的心志。最终,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科研的突破往往诞生于坚持的最后一刻,最大的障碍并非困难本身,而是面对困难时动摇的决心。每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都让我离那个更坚韧、更强大的自己更近一步。
寄语:致学弟学妹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站在学术探索的起点或途中,我想分享几点肺腑之言:找到你真正热爱的方向,它会成为你深夜伏案、反复失败后仍能爬起的源动力;科研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失败是常态而非终点。每一次“此路不通”都让你离“豁然开朗”更近;导师、同门、文献、学术会议都是宝贵的资源库。主动提问、积极交流,往往能拨云见日;学术是长跑,困难都是暂时的,胜利终将会到来。
获得荣誉
获得2024年自治区学业奖学金
科研成果
1.高凤歌, 杜光明, 陈华, 等. 表面活性剂改性鳕鱼抗冻蛋白用于提升水泥基材料抗冻性能的研究[J].水力发电,2025,11.(科技核心)
2.Gong J W, Chen H, Gao F G, et al. A Protein for Enhancing the Frost Resistance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5.(审稿中)
3.杜光明, 高凤歌, 宫经伟, 宫淼淼, 陈华. 一种水泥基材料生物质抗冻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P].CN202510015620.0.(发明专利,实质审查)
4.陈华, 宫淼淼, 高凤歌, 宫经伟, 杜光明. 用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冰晶生长过程的中空制冷装置[P]. CN202420892437.X, 2025-01-28.(实用新型,已授权)
